2010年9月27日星期一
印度哲蚌寺小记(I)
洛色林大经堂
8月底,从香港经曼谷到德里,盘桓两日后,乘火车去南印度。此行除了探访定居点外,还为了采访建立三大寺的老一代僧人。07年在印度色拉寺做过访谈,那只是印度三大寺之一。08年集中于寻访流亡西藏,09年忙于尊者两部自传的翻译、校对,以及研究1959拉萨事件,去哲蚌寺的计划因此一再推迟。今年说什么也不能再推迟了,因此,在去达兰萨拉之前,我拽上桑杰嘉,直奔南印度。
洛色林大经堂正门
洛色林大经堂门口的精美铜雕
洛色林大经堂门框上的西藏传统木雕
哲蚌寺和甘丹寺相距只有几公里,所以,我总算偿了朝拜印度三大寺的宿愿。历史悠久的拉萨三大寺在土改和文革期间遭到很大的的损坏,格鲁派祖庭甘丹寺沦为一片废墟,恐怕永远无法恢复原貌了。就在拉萨三大寺惨遭摧毁的时候,尊者带领流亡藏人在印度建立了三大寺的“镜像点”,成功地把藏传佛教的研习中心转移到了印度,避开了淹没雪域的汹涌红潮,在流亡的自由中保留了藏传佛教,并将之传播到全世界,丰富了人类精神文明,这是可歌可泣的伟大成就。
甘丹寺东寺大经堂,前方为甘地铜像
甘丹寺东寺佛塔
甘丹寺东寺大经堂一角
洛色林大经堂旁边的农田,属于孟古德西藏难民定居点。几十年前,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。
印度三大寺在管理体制上,基本延续了拉萨三大寺的“祖制”,当然,根据流亡的实际情况,以及达赖喇嘛尊者对未来西藏的构想,也做出了相应的改变。比方说,印度三大寺已经不再具备59年前拉萨三大寺的政治力量,流亡政府也不再像以前的噶厦政府那样,对三大寺提供大宗经济支持。流亡政府宗教部为境内出来的僧侣们提供少量补贴,每月200卢比(不到5美元),共提供15年。僧侣们的衣食住都由寺院提供,零用钱由施主或者家庭提供。
哲蚌寺有两个扎仓,即果芒扎仓和洛色林扎仓。“扎仓”有时也译为“僧院”,英文译为Monastic College。扎仓之下的单位称为“康村”,各康村人数不等。果芒扎仓有16个康村,洛色林有25个康村,加起来共有4千多名僧侣。在拉萨的时候,特别大的康村之下还有“门村”,但在流亡社会里基本没有。两个扎仓自成体系,各有自己的管理机构、学校、养老院、旅馆、图书室等等,行政上各自独立,并无隶属关系。
康村的形成是以地域为主的“约定俗成”,来自某地的僧人会被分配到某扎仓之下的某康村,也就是说,各康村有自己的僧源。这种管理制度的形成有历史原因。当年的拉萨三大寺,僧人来自西藏三区,各有不同的方言,不同的生活习惯,同一地区的僧人们自然聚居,便于管理,大家也比较容易交流和沟通。经年累月,形成了固定的格局。
哲蚌寺有负责教学的总堪布,由尊者任命。日常管理均为各扎仓和各康村自行决定。扎仓和康村都可以自行筹款,筹来的款项若有多,还可以存入寺院的小银行。各个康村的情况不一样,理论上自然有可能造成“贫富不均”,但是由于有寺院银行的调剂,各康村之间的差别不会太大。僧人的“衣”和“食”由寺院供给,每两年发一套袈裟,南印度基本上没有冬季,“衣”这方面所需不多。“食”的方面,两个扎仓各有自己的伙房,都是素食,一日三餐各康村派人到伙房去“打饭”。寺院有农田和牛场,所需的牛奶由自己的牛场供应。农田不多,僧人自己种一些玉米和稻子,现在也租给附近乡间的印度人种。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世界各国信众的捐款。根据我的观察,三大寺各康村的主要区别在于住房。有的康村房子比较新,院子比较大,有的比较小。
各个康村有自己的“管理小组”,这个小组的产生由成员自订,扎仓和寺院都不干涉。因此,有的康村是全体成员选举管理小组,有的是根据入寺时间长短轮流承担管理之责,如伦本康村。这个康村有3座僧舍,约200名僧人,全部是来自青海的安多人,年龄最小的14-15岁。他们的“管理小组”有6人,两个负责财政的“强佐”,两名负责内部管理的“涅巴”,一名负责纪律、学习、考勤的“康村根”和一名“哲巴”。这名哲巴相当于堪布,是整个康村权利最大的人。只有他可以批准康村的开支。这样的管理方式基本上是各机构的“地方自治”。康村犹如一个个有活力的细胞,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体。
“消夏”结束,从这天开始,僧人可以割草了。 从这天起,哲蚌寺僧人开始一周的假期。这样的假期一年只有两次,另一次是在藏历新年期间。
仪式中,一个印度乞丐向僧人乞讨。在印度的所有藏传佛教寺院都不收门票,风能进,雨能进,乞丐也能进。
法会上的童僧,笑容十分可爱。
法会结束,僧人离开经堂
哲蚌寺果芒扎仓的“火头和尚”。 伙房平时只有3-4名僧人负责,但每天得派3、40人帮忙。
需要那么多人在伙房帮忙做饭,也不难理解——光是一口大锅就得四个人抬。在印度,铝锅不是按尺寸,而是按重量卖的。果芒扎仓这几口大锅估计不便宜。
巨大的锅,当然得有巨大的锅盖。
奶茶是这样煮的。
开饭啦!这个康村估计人少,两小桶就够了。
这个康村看来挺大,得用推车打饭。
自顾自也行。
伙房供应奶茶和蔬菜汤……
……还有大饼。两样都管够。僧人可以在自己的僧舍里加餐。 我沾桑杰的光,在僧舍里蹭了两次饭,果芒扎仓旅店的僧人还为我们开了一次斋。
订阅:
博文评论 (Atom)
太好了。請江琳老師多多地寫,多多地介紹西藏流亡社會。這是在任何其他地方都聞所未聞的報導,這是真正的香巴拉。
回复删除尊者達賴喇嘛萬歲!
请快更新,等不及了。
回复删除那甘丹寺和色拉寺呢?
回复删除此评论已被作者删除。
回复删除以前康村按照藏地区域来分, 现在怎么分, 小藏人都是在印度出身的? 另外, 堪布是格西轮庄制, 油水大大滴。
回复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