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9月20日星期一

偷得浮生半日闲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3)


两条石板小径通往同一座僧舍,小径中央的花开得正艳。


星期天。决定给自己放半天假。寺院的僧人大概也在休息,清晨没有听到诵经声。达杰一早来借相机,说要跟几个老乡去山谷里的罗布林卡玩。罗布林卡是一座漂亮的藏式花园,里面有个很好的礼品店,可以买到货真价实的檀香木念珠和各种精美的藏式工艺品。

雨季已经过去了,天气半阴半晴。水气从山谷蒸腾而上,山间云雾飘渺,山色青朦,好像裹了一层薄纱。洗几件衣服搭在栏杆上晒,烧一小壶开水冲咖啡。切半个洋葱、一片卷心菜叶,加两个鸡蛋搅拌一下,煎蛋饼。小锅里还有一个昨天买的“安多饼”(老外称之为“西藏面包”),煎好蛋饼后,把“安多饼”放到锅里烤热。我早已习惯了“藏餐”,酥油茶、糌粑、煮羊肉什么的都能吃,但最喜欢的还是“安多饼”。 这是一种不加油干烤的圆形发面饼,厚约一寸,直径约四寸,烤得热乎乎的安多饼外焦里松,非常好吃。

给自己放假的主要原因,是想到集市去拍照。这些日子正是一年一度的“米拉”。 “米拉”的意思是“庙会”,这个夏末秋初的印度节日标志着雨季结束。前阵子在哲蚌寺的时候,传统佛教中的“消夏”刚刚结束。印度人在通往“荒野中的圣约翰”教堂的路上摆了一大溜摊子,还搭建了一些简单的娱乐设施。“庙会”已经摆了一周,今天是最后一天。吃完早饭,背着相机出门,顺便带上一个环保购物袋,回来的路上买点蔬菜水果。

上午十点。通往大昭寺的路边,摊贩们刚刚开始铺陈。印度人的小店差不多都开门了,藏人还在摊子边擦拭佛像铜铃、念珠首饰。几个印度人站在店门口向我兜售纪念品,我满脸“老达兰萨拉”的神情,微笑摇头,从店门口走过。几家咖啡馆都已经开门,几个老外坐在店外喝咖啡。“老街”中央的尊胜佛母塔已经整修好了,可以上到顶层。路过佛塔,经过两家西式蛋糕店(蛋糕做得相当正宗,而且不算太甜),就到了小广场。广场那头的街口,第一家摊子的炉火已经燃起,几个印度男人正在炸甜品。

打头的几个摊子全是现炸现卖的甜品。印度人喜欢甜食,问题是印度甜食……比老美的甜食还甜,甜到发腻。简单的摊子里卖各种日用品、廉价首饰和衣服,家常日子需要的东西,“庙会”上都能买到。这条小街一度是出租车停车场,现在正式的汽车站已经建成,出租车也挪到别的地方去了。原先那些小店还在,我在那行小店中间发现了一间卖猪肉的店。嗯,以后知道到哪里去买肉解馋啦。

印度不是“饮食天堂”,但绝对是“摄影天堂”。我非常喜欢拍摄印度女人,她们衣服的色彩,脸上的神情都很“上相”。她们通常不介意我拍照,看到我的镜头,常常会很自然地对我微笑,笑容像孩子一样单纯。

离开“庙会”,见到在路边卖蒸馍馍的藏女。一份4个,10卢比,我买了两份。她把馍馍放进小塑胶袋,往袋子里浇了两小勺辣椒酱。路过蔬菜店,买了几根苦瓜 ,半斤豌豆,一公斤梨,然后拐进咖啡店,享用一杯很不错的意大利式浓咖啡,与一位带学生来此学习的美国人类学教授闲聊。

回到三楼的小屋,把塑料袋里的馍馍倒进碟子里,沏一杯印度红茶,就着窗外的风景午餐。

大狗卧在我的窗下,眯着眼睛晒太阳。山谷里飘起淡淡的雾气。


2010/9/19


这种油亮亮、甜腻腻的东西,是印度人的最爱。


这种漂亮的东西,最终也是用来炸的。


熟练地把面浆挤到锅里,还要挤得形状、大小相同,绝对是个技术活儿。


嗯,这位是熟练工。


这位显然也是。这种甜品在印度很普遍,藏人似乎也喜欢。



爱花的阿尼



一位妇女正在准备她的小吃摊。



看上去很不错。。。



看到我停下来拍照,她抬起头,对我微笑。


卖内衣的女人


几个女人在大松树下摆了个小摊。


她们看上去像是喜马拉雅山中的嘎第女人。这个民族曾经是游牧民族,现在大部分人已经定居,有些人每年还会花半年时间在山中游牧。


印度式的浪漫……



某种意义上来说,达兰萨拉有点儿像北京:你不可能远离政治。。。回来的路上,一抬头,突然注意到山岩上挂着2011首席噶伦竞选广告。


……还有议会竞选广告。哈,这些人里头我至少认识一个。



在这家蔬果摊买点蔬菜



然后到咖啡店里享受一杯咖啡。07年第一次来的时候,还没有这样的咖啡呢。


相当不错的咖啡馆,里面还可以无线上网。



山谷飘起雾气,标志着雨季还在盘桓。
 
 
 
相关文章:
有太阳的早晨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2)
偷得浮生半日闲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3)

太阳雨 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4)

天街月色凉如水 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5)

与山鹰为伴的日子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6)

十月先开岭上梅 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7)

到大昭寺转经去——达兰萨拉随笔(8)

分享一组照片:喜马拉雅的黄昏


2 条评论: